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她执教杏坛三十春秋,始终坚守教育一线;她秉持铸魂育人初心,引领青年学生知行合一。她是汪盛玉,9888拉斯维加斯官网二级教授,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,博士生导师,先后主持各类科研教研课题20余项。
坚守一线,做教育的“传承人”
汪盛玉自本科开始便与师大结缘,一直研学至博士,并留校任教扎根一线至今。在90年代的大学时期,汪盛玉所学的是师范类专业,谈及教育理想,她坦言道:“其实我们一开始上大学,很多事情是很朦胧的啊,也没有那么强烈地想要做什么,目标是慢慢地明晰,老师们就是指引前方的指路明灯。”在学习过程中,她的视野逐渐开阔,老师们树立了榜样,她逐渐领悟到教育事业的“言传身教”。实习期间,面对鲜活的学生们,汪盛玉真正将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到实践当中,这为她此后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她回忆道:“看到孩子们特别欢迎我,尤其在他们面临离别流下眼泪的时刻,我真正感受到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,感受到教育事业的神圣和伟大,真正感悟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”经过这一段历程,汪盛玉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强烈追求,真正热爱这份事业,真正想要投身于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。
谈到影响人生最深刻的阶段,汪盛玉表示:“应该是我求学的时期,尤其是读硕士和博士的时光。因为我是在工作后再去读书的,这时候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,有了一定人生阅历,体验是不一样的。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是要有生活的经历,这使我对后来的教学和研究过程有了更深的认知。”她说,硕博时期的导师陶富源教授,对她影响很大。“导师春风化雨式对思想的引导,抽丝剥茧的循循善诱,我们从中感受到人生坚毅的力量。”教师职业的意义在于铸魂育人,汪盛玉给出了阐释:“铸魂,是要铸就灵魂;育人,是使学生成为一个人,一个三观要正的人。”教师,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,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激励学子,是“精神食粮”的感染与传承,创造良好向上的氛围。她说:“我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比如党的十八大代表房玫教授,党的二十大代表路丙辉教授,以及学院的领导、老师和同事,大家共同拼搏奋斗就是最大的动力。师大有着向上的文化氛围,我们其实就是把这种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。”师大不仅是精神家园,更多的是现实生活的舞台。师大九十五年积淀下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,传承下来的校训精神,激励着教师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发展应有的能力,一路铸就梦想。汪盛玉真挚地说,“没有师大就没有我们,感谢学校的发展,感恩学校提供的机会。”教育的种子,早已种在汪盛玉心间,并不断传承下去。
教研相融,做学术的“领军人”
做好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持,科研能够促进教学。“教学是立身之本,科研是发展之道。”汪盛玉说到,“要让教学有灵性、有灵动感、能够触及学生的灵魂,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,使教学内容活起来,有生活味,有学术味。”她主张建立一个让学生能够听得懂、听得明白、愿意接受的话语体系。汪盛玉谈到科研当中最难忘的是问题导向,深入挖掘去探究问题背后的规律性事物,诠释问题背后的道理,再回归课堂给学生讲道理,所以科研来源于教学。科研工作绝不是一个人奋战,是一个团队的力量,要保持教学、科研“两手抓”“两条腿走路”。2019年,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,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。作为参与申报的骨干教师,她分享道:“当时有很多材料需要整合,需要调研,对人消耗很大,有时候会觉得焦虑,但是吃苦是慢慢练出来的,我身边的同事都是这样子的。院里的同事在关键时刻能拧成一股绳,让我感动的是艰苦奋斗精神,这是集体团结起来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成果。”
教以共进,研以致远。重视教学,是科研的根本,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回归于教学。汪盛玉对待教学要求很高,同事眼中她特别能“拼”。说起工作状态,她这样讲:“工作忙起来的话,还是要相当投入的,可能也有各种事情要处理,但是集体的事,影响的是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,影响的是团队,再苦再累,再艰难也要啃下去,钻下去。”近年来,汪盛玉荣带领团队获全国各类教学比赛奖30余次、省各类教学比赛奖近40次、教研项目50多项。2020年,汪盛玉的专著《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》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。她表示:“这是学校学术传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,相信将来会有很多老师比我做的更好。”
师生共长,当学生的“引路人”
“师生共同成长,老师与学生是一个实践共同体。”汪盛玉以身作则,诠释教学论中的教学相长。她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。平时,她教育学生“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”。她说:“一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吸纳进来,化成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。”作为“双肩挑人员”,她担负着更重的担子。她笑着说:“我对工作要求很高,可能脾气不太平和,有时候有点急,可后来后悔啊,生怕做的不好,深夜辗转难眠,怕影响他们。”
她定期开展交流会,倾听学生们的阶段小结,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提供方向性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,她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竞赛方面都取得了不少佳绩。来自202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王钰说:“汪老师作为我们的‘家长’,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同门之间的凝聚力。”另一方面,在平常,汪盛玉会经常鼓励学生,为学生打上一针“安心剂”。不管多忙,她都会及时回复学生的消息。2020级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刘倩倩谈到:“我一直把汪老师的微信设置为置顶,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,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,要勇敢面对,踏踏实实、步履不停地往前走。”已经毕业的学子们在谈到汪老师时,无不是充满了感激之情,情到深处不禁热泪盈眶。
多年前,在思政课上一位学生上课总是爱睡觉,汪盛玉和他讲:“老是上课想睡觉的同学是没理想的,没有梦想的,是在浪费青春时光。”她多次反复提醒,慢慢地这位学生就开始不打瞌睡好好听课。事情过去很多年之后,汪盛玉有一天收到了一封来自武汉大学的信,正是当年这位打瞌睡学生的来信:“老师,我很感谢您,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叮嘱我,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,我才能不断进步,考取研究生,不断深造,在武汉大学读博。”汪盛玉感慨道:“老师的教导都是每天的积累,都是春风化雨的行为,是在慢慢的滋养,这都是教学中平凡的事情。”
汪盛玉自身的“能”,对学子的“严”、“慈”与“爱”,化成了学子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不能懈怠的内驱力。“能成为汪老师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,我们打心底里爱汪老师。”这是学子们共同的心声。
心系家国,是爱与责任的“传播者”
工作间隙,汪盛玉走进乡村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研究;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,开展基层治理调研工作,带领团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理论探索,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思路和智慧,连续多年荣获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表示:“重要的是学生在共同协作过程中,他们学会了热爱生活、关注家乡,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。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我们都应该共同去做追梦人、圆梦人。”她指导的学生论文《安徽省精准扶贫实践的经验与启示》获省扶贫开发办征文三等奖,学生论文《论精准扶贫实践的科学内涵》《论“两个结合”的生成逻辑与实现基点》获全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一、二等奖。她撰写的《“时代新人”之“新”解析》获省委教育工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征文二等奖。其中一些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,实现了项目落地。在这个过程,也使汪盛玉对国家、对经济社会、对基层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。教师的科研成就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,教师的价值通过学生的成长来体现。
此外,汪盛玉坚持下基层开展理论宣讲,为老百姓传递党的思想精髓。她认为,“这正是联系基层的纽带,与民众建立好联系的桥梁。”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到党的最新理论的传播者,这是将原理大众化的过程。在疫情期间,汪盛玉毫不犹豫支持爱人(抗疫一线医护人员)积极参与新冠疫情确诊病人的救治。她表示:“我们俩都是党员,这都是应该做的。”在执教三十周年之际,汪盛玉真挚地说:“感恩这个时代,感恩社会,感恩学校,感恩所有学生们,大家共同成就了我们现今教育的发展。”
2019年,汪盛玉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,2023年,她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……她笑着说:“这个荣誉不能仅仅属于我个人,而是我们这个群体,代表我们所有的女性老师。像我这样的老师在师大还有很多。”汪盛玉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力量,树立起时代标杆。
三尺讲台,教育路上,汪盛玉始终坚守教育初心,潜心立德树人。她心怀感恩,无私奉献。她用一言一行践行着她的人生信条:“做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。”